1楼
- 彬彬哈哈
- 2022/6/24 20:21:07
2022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,比上年大涨167万,创下历史新高。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、用人需求不振等原因,加剧了大学毕业生“就业难”。从中央到地方,都在竭尽全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。
笔者认为,对就业难题需要客观看待,不宜过度放大。今年,虽然有1076万名大学毕业生,但他们并非都会进入就业市场找工作。2022年,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超过120万,出国留学人数预计不会低于70万。此外,还有专升本、第二学士学位等。继续升学深造是今年这批毕业生一个主要去处之一。
同时,和以往不同,更多的同学选择了自由职业,而不是去单位求职。此外,还有同学选择自主创业、参军等。在高校毕业情况的统计中,林林总总有近10种去向,签约就业只是其中一种,所以不能简单把签约率等同于就业率,更不能把签约以外的去向都等同于失业。
对毕业生与家长来说,也需要形成合理的定位与就业预期。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10年来,中职就业率(含升学)持续在96%以上,高职在91%以上,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主要原因并非高职学校教育质量高,而是职教生的期望值相对较低。但本科生、研究生就不同了,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往往随着学历水涨船高,他们会觉得:好不容易上了大学,怎么能再去做自己“看不上”的工作呢?
但是,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,学历的标签价值在降低。大量的大学毕业生,也只是普通的劳动者。对此,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如今,考不上大学几乎变成一件很“困难”的事情。2021年,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,本专科录取1001万人。这一年,黑龙江理科的本科线仅有280分,专科线更不高。以高考报名人数第二高的广东为例,最后一次专科征集志愿,1.3万多个招生计划只征集到720余人,分数线仅有100分(满分750分)。
1998年,高校扩招之前,全国高校本专科招生总量仅有108万人,研究生招生仅有5.7万余人。而如今光是研究生招生量,就已经超过了当年本专科招生总量。
今年,国内100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,加上回国就业的留学生,占到新增劳动力的绝大多数。这意味着,今天的大学生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的“金疙瘩”,大部分人只是就业市场上普通的求职者。家长绝不能用自己过去的经验衡量今天的大学生,那个考上大学就是“天之骄子”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大学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没什么错,但我们还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,就业预期应尽量理性务实一些。
我曾和一个朋友谈起大学生就业难,他反驳说:哪一年又不难呢?即便是精英教育时代,不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吗?就业的困境,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,每一个时代都不容易。可以预见,明年的大学毕业生会更多,就业市场的竞争仍会十分激烈。
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大学生存在困扰情绪,对此我充分理解。但是,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曾遇到过难题,事业与成就是干出来的,是奋斗出来的,不是挑选出来的,更不是等出来的。大学生可以先干起来,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,而不是以就业难为由,在无限的等待中浪费青春。
在工作初期,待遇低、工作辛苦是普遍现象,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,也恰恰是我们成长的宝贵机会。我至今还记得当年为了节约5分钱公共汽车费,步行一站地才敢坐车的过往。磨炼最终会成为财富,不要总寄希望一蹴而就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宁愿等待,这也是所谓的“慢就业”“缓就业”,甚至“不就业”现象愈加普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我想特别提醒家长与同学们,虽然现在有了“啃老”的条件,暂时不工作也饿不着,但是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,有的孩子一旦开始居家“啃老”,大概率会成为“蛰居族”:常年待在家里不愿出门,像蜗牛一样,遇到一些挫折就躲回自己的舒适区里。于己于家,这都是一场悲剧。
(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)
陈志文 来源:中国青年报
笔者认为,对就业难题需要客观看待,不宜过度放大。今年,虽然有1076万名大学毕业生,但他们并非都会进入就业市场找工作。2022年,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超过120万,出国留学人数预计不会低于70万。此外,还有专升本、第二学士学位等。继续升学深造是今年这批毕业生一个主要去处之一。
同时,和以往不同,更多的同学选择了自由职业,而不是去单位求职。此外,还有同学选择自主创业、参军等。在高校毕业情况的统计中,林林总总有近10种去向,签约就业只是其中一种,所以不能简单把签约率等同于就业率,更不能把签约以外的去向都等同于失业。
对毕业生与家长来说,也需要形成合理的定位与就业预期。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10年来,中职就业率(含升学)持续在96%以上,高职在91%以上,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主要原因并非高职学校教育质量高,而是职教生的期望值相对较低。但本科生、研究生就不同了,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往往随着学历水涨船高,他们会觉得:好不容易上了大学,怎么能再去做自己“看不上”的工作呢?
但是,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,学历的标签价值在降低。大量的大学毕业生,也只是普通的劳动者。对此,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如今,考不上大学几乎变成一件很“困难”的事情。2021年,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,本专科录取1001万人。这一年,黑龙江理科的本科线仅有280分,专科线更不高。以高考报名人数第二高的广东为例,最后一次专科征集志愿,1.3万多个招生计划只征集到720余人,分数线仅有100分(满分750分)。
1998年,高校扩招之前,全国高校本专科招生总量仅有108万人,研究生招生仅有5.7万余人。而如今光是研究生招生量,就已经超过了当年本专科招生总量。
今年,国内100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,加上回国就业的留学生,占到新增劳动力的绝大多数。这意味着,今天的大学生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的“金疙瘩”,大部分人只是就业市场上普通的求职者。家长绝不能用自己过去的经验衡量今天的大学生,那个考上大学就是“天之骄子”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大学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没什么错,但我们还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,就业预期应尽量理性务实一些。
我曾和一个朋友谈起大学生就业难,他反驳说:哪一年又不难呢?即便是精英教育时代,不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吗?就业的困境,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,每一个时代都不容易。可以预见,明年的大学毕业生会更多,就业市场的竞争仍会十分激烈。
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大学生存在困扰情绪,对此我充分理解。但是,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曾遇到过难题,事业与成就是干出来的,是奋斗出来的,不是挑选出来的,更不是等出来的。大学生可以先干起来,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,而不是以就业难为由,在无限的等待中浪费青春。
在工作初期,待遇低、工作辛苦是普遍现象,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,也恰恰是我们成长的宝贵机会。我至今还记得当年为了节约5分钱公共汽车费,步行一站地才敢坐车的过往。磨炼最终会成为财富,不要总寄希望一蹴而就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宁愿等待,这也是所谓的“慢就业”“缓就业”,甚至“不就业”现象愈加普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我想特别提醒家长与同学们,虽然现在有了“啃老”的条件,暂时不工作也饿不着,但是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,有的孩子一旦开始居家“啃老”,大概率会成为“蛰居族”:常年待在家里不愿出门,像蜗牛一样,遇到一些挫折就躲回自己的舒适区里。于己于家,这都是一场悲剧。
(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)
陈志文 来源:中国青年报